“毒友圈”到“朋友圈”

帮教重建正向社交网络,爱心禁毒社工这样做……

毒品可怕,更可怕的是毒友圈”。曾有戒毒人员回忆,他有几位朋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戒毒多年,然而过年回家一趟,全军覆没……吸毒人员大都有自己的“圈子”,他们相互引诱、相互认同,形成对毒品的错误认识和态度,一旦有人离开就会被视为异类。这让吸毒也不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,更多的是被“毒友圈”所束缚的结果。

戒毒首先就要戒“圈子”。只有远离了“毒友圈”才能真正远离毒品、真正戒断毒品!


观音桥街道社康人员熊某2022年5月社区戒毒(康复)办公室报到。熊某从1993年开始吸毒,被毒瘾折磨了近30年,中间反反复复地循环戒毒与复吸,此次报到时表达了自己已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害人害己,以及对顺利完成社区康复回归正常生活强烈意愿  

影响吸毒人员复吸的社会、家庭因素主要是社会刻板印象的排斥、毒友圈的持续交往和家庭系统支持的缺乏。禁毒社工进一步了解到:熊某父母均已过世,兄弟姐妹,家庭系统支持动力较弱,以及目前无工作收入、无固定住所、无社会关系支撑的状态根据熊某的具体情况,禁毒社工主要从社会层面着手开展帮教服



坎坷就业路 心理干预引导重拾信心

在社区康复的前四个月中,熊某都处于无业状态,禁毒社工定期对其访谈开导,并积极寻找与链接就业资源。经过一月的理疗店临时工过渡后,熊某找到了一份小区保安的工作,并乐于安稳平淡的生活。好景不长,工作不到半年,单位查出了他有吸毒史并将他辞退。

社会对于吸毒人员的刻板印象由来已久,虽然政策上取消了部分限制,鼓励平等对待戒毒康复人员,但公众心中成见如同大山,短期内并不会彻底消散。熊某对此次辞退表现出失落与挫败的情绪,禁毒社工及时进行了心理疏导,并引导其重拾信心积极帮助他共同寻找下一份工作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熊某再次找到了合适的保安工作

断绝“毒友圈” 认知行为理论助回归

工作稳定后,熊某又向禁毒社工表达了自己面临申请廉租房困境的纠结与为难。由于没有住所,目前他暂住在单位的仓库内,这并非长久之计。咨询了解到自己符合申请廉租房的条件,但申请材料需要租房合同让他犯了难:能租住在亲友或熟人家是最好的,这样租金能便宜不少。但他无亲戚能帮忙,出所后因吸毒史没人愿意跟他交往,只能求助于以前的朋友,但他们大多是涉毒高危人群。

他明白,如果自己看到别人吸毒时,很可能会在认同心理的作用下而。禁毒社工及时肯定了其正确认知,并通过分享真实案例,揭示了再次与毒友接触的风险性和可怕性,进一步强化其远离以往“毒友圈”的决心。同时,熊某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:敞开心扉与现在保安工友交朋友,争取获得帮助,找到合适的租住地并拿到租房合同。

在重建正向社交网络的同时也解决申请廉租房的困难。熊某欣然接受了建议并付诸实践,禁毒社工持续关注跟进,遇到困难时及时疏导鼓励,最终助其走出了目前的生活与社交困境。

 


吸毒人员的社会适应常常面临问题,在社区康复过程中禁毒社工陪伴着熊某起起伏伏,带领他正视眼前的困境并积极解决,坚决杜绝与毒品重逢的可能,培养克制诱惑的毅力与迎难不惧的韧性。一步步引导熊某正视自己、厘清偏见,以积极正向的态度解决问题,保持阳光向上的姿态,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。

 

 




微信扫描二维码
关注爱心公众号

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华新村324号3楼
联系电话:023-60332200 备案号:渝ICP备2021007492号-1

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3353号